logo背景
欢迎来到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李连秀:彝族家支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文获2017年度机关党建理论研讨三等奖)

发表日期:2018年07月12日   共浏览1225次

摘要:家支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家支所承载的家规家训,是祖先的处事原则和经验教训之总结,以祖先的经历、荣耀和家族优秀传统来激发自己、激发后人对历史和现实的责任和担当,是彝族人价值观的体现。本文从家支的家规家训为着眼点,较为详细地分析其所反映彝族家支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彝族家支及彝族家支文化概述

彝族家支是彝族奴隶制的社会支柱,是彝族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不成文法的、没有办事机构的社会组织。它是彝族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彝族社会生活中一个综合性的重要部分。家支类似汉族的宗族,是原始父系家族公社的延续和发展,彝族人称之为“次伟”(音译)。他的形成和原始部落氏族的形成大同小异,由一个大的氏族慢慢的发展之后再分出一个小的氏族部落。每个彝族男人都须以父子联名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地发展,每个环节又分出若干个小的链条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从而构成了一幅庞大倒立树型血缘体,即家支。

凉山彝族社会发展到今天,形成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和言行模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的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家支制度及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缘故。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内容包括家支观念、家支意识、父子连名谱系、亲属称谓、组织形态、婚姻缔结、祭祀祖先、神灵信仰、冤家战争、团结互助、立身处世、人伦道德教育以及传递神话故事、格言家训和科技人文知识等等,每个家支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通过家支的迁徙、祭祀、盟誓等活动来完善家支的自我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就是家支文化。

家支文化在道德生活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行为的具体规范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致性:在个人理想追求中《玛牧特依》和民间谚语都是人生理想的探索如对苦乐、祸福、生死的辩证认识,提倡人生应积极进取、完善道德人格:“人往上长,筐往上编,免往上跳,人在成长中勿作恶。”[1];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各种道德“训”“戒”,如提倡谦虚有礼、语言文明、行善守信等等。《玛牧特依》上说:“父母善言教,子女言谦和”,行为美的人,所到之处都体面,言语美的人,所到之处朋友多,“世上的子孙,诚实地与亲友相处”,“贪饭莫偷食,贪肉莫偷鸡,贪色莫奸幼。”[2]

在社会公德方面倡导家支成员爱国敬业、遵纪守法、扶弱济贫、乐于助人。在家庭方面倡导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兄妹和睦。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求家支成员要热情礼貌、诚实守信、宽厚待人等等。这些内容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彝族人的人生价值观。

从家支文化表现出彝族人价值取向,以血缘氏族共同体为基础的家支表现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彝族人很重视个人与氏族群体的关系,提倡个人为氏族群体尽道德义务,氏族群体也要维护个体利益。但总体来看,是以氏族集体主义为价值目标,因此,人们以是否“有群体意识”来衡量个体的人生价值。

二、彝族家支文化的特征

彝族家支文化具有广泛性、权威性、自然性。

1、家支文化的广泛性。彝族家支文化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彝族家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参与人数最多最广的,几乎每个家支个体成员,无论是男女老幼还是孤寡残疾都参与其中。虽然约定俗成背诵家支父子连名谱系是男性个体成员必须掌握,但实际上许多家支的女性成员也参与其中。在传承家支父子连名谱系上,有的家支不仅传授男童,也教育女童。即使不教育女童,也让女童在旁边观摩学习,耳濡目染。另一方面,家支文化不仅教育的内容众多而且涉及面广。其内容基本上包括整个家支的起源、分支的情况、家支中的重要人物、父子连名谱系代数、婚姻习俗、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整个彝族的历史社会、民间神话故事、谚语格言以及天文历法、生产生活、筑墙盖房等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因此,家支文化的广泛性是显而易见的。

2、家支文化权威性。彝族家支文化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家庭关系中,父亲对儿子及兄对弟的关系是具有权威性的。这种权威关系,有时表现突出,有时较为含蓄。父亲的权威对子女的教育和言行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子女一般认为父亲的言行是对的,愿不容置疑地接受和模仿。兄长的权威同样也是无须质疑的。这种权威主要来自于责任和义务的大小,父亲或兄长的责任和义务相对于儿子或弟幼的责任和义务要大得多。如: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是为儿子娶妻成家,“兄长如父如母”,除了要无条件协助父母对兄妹进行抚养外,在兄妹成家时还要主动承担大部分费用。二是家支头人对家支成员的权威性, 家支成员认为家支是权威的,尤其是家支头人的言行,对家支个体成员而言是正确无疑的,不能违抗。如有违抗,就可能会遭到家支众成员的唾弃。三是家支的权威还表现在总家支的各个分支中,长子分支的后代成员最有权威,在同一辈分中长子分支的成员永远是兄长而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四是家支的权威还表现在实施和履行家支习惯法上的严肃性上。如家支成员某一个男性个体因娶一个外民族的女人为妻或奸淫未成年幼女等而违反家支习惯法,被开除家族族谱中的单时 ,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家支的这种权威性在不同阶层的各个家支中都是一样的。因为家支文化的权威性,所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突现家支文化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民事调解、婚丧嫁娶、经济生产等方面各家支成员都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竭尽全力维护自己家支及成员的名利。

3、家支文化的自然性。从彝族家支起源和形成发展中来看,每个地方的彝族家支大致相似,都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血亲关系。其自然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一个家支成员之间无论相隔多少代,相隔多少远,不管以前是否认识,只要见面时,如果理清彼此都属于一个家支,就会显得特别亲密。虽然彼此之间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彼此之间的相待、相处也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亲属辈分和亲属称谓的关系来言语、行事,没有陌生感, 彼此不设防,也不会有失礼的言行发生,一切都很自然。这种自然属性,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血亲关系。他们认为一个家支内部成员之间,彼此都是一个血缘始祖的后代,身上流着同一种血液,互相帮助、互相救济、相互支持、团结友爱等都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先出生者成为掌权者,后出生者成为服从者,也就是“兄分后成有权者,弟分后成服从者”的彝族格言所言以及每一代人的同辈人中兄姐的后代永远是兄姐,弟妹的后代始终是弟妹而不按年龄来分长幼和亲属称谓的现象。从而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诞生,彝族人兄姐管弟妹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总之,彝族家支文化的特性真实地反映了彝族人的文化特征和博大精深的彝族传统文化精髓。

三、培育彝族家支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彝族家支文化对彝区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在消极的一面。如婚丧嫁娶中高昂的身价钱、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家支集体贩毒、家支干政等就是影响彝区及家支文化健康发展的阻力,而其积极的一面对彝区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摒弃糟粕,发扬家支文化的积极作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彝族地区社会健康发展。

(一)家支文化的广泛性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普及

彝族家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广泛性有利于大范围、广辐射地唤起彝族同胞的自觉行为,属于同一家支文化的全体成员,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角色、身在何方,都会自觉自愿地服从家支的各项活动中。其民众参与面之广、参与程度之深是其他文化载体所不体现的。比如每年的火把节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积极参加他们的传统节日,身在异乡的游子也会从千里之外赶回来参加选美、摔跤、斗牛等这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来增强自己民族的凝聚力。这些活动的庆祝方式与内容的主题都蕴含“团结友善”“平等公正”等思想。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支文化的广泛性,借助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形式有意识的弘扬彝族家支文化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普及和认同提供良机。

(二)家支文化的权威性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

家支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权威性更为突显。首先,在家庭方面父亲对儿子及兄对弟的关系是具有绝对权威的。其次,在家族方面家支领头人的权威也是不容置疑的。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家支中凡是父亲、兄长或家支头人作出的决定,其他家庭成员或家支成员都会服从。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帮扶老弱和其他家支争夺利益时更为明显,可谓一呼百应。家支文化的权威性加强了家支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增强了家支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强化、积淀下来,产生出不断延续的心理体验, 形成人们的潜意识理念。同时,家支文化还可以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从而也可以成为彝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所以说,家支文化的权威性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彝区人民中不断强化。

(三)家支文化的自然性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接受

家支文化的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家支成员之间的亲密友爱、彼此信任。家支成员通过彼此信任自觉地接受认定和维护强化蕴藏在日常生活中诸多导向性理念,以无意识记忆的形式实现身心的教化。另外,家支文化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已成为一道人人遵循、个个通晓的文化指令,能够对广大家支形成一种潜在而巨大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从这一点上说,家支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民众意识自觉、认同广泛、自我约束力强大、行为一致的特点。家支文化价值观念的教化方式,不是说教式的强行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非强制性教化机制和自觉的约束机制。家支文化这种自然性利于家支成员对其所蕴含价值观念自觉、深入的接受。所以说, 运用家支文化的自然性对家支成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

[1] 罗农修:《玛牧特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1页

{2}云南彝族文化研究所编:《彝族文化》,1990年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