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彝区,面对重重封锁与民族隔阂,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碧波荡漾的彝海湖畔歃血为盟,结为兄弟。这段“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为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以及此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成为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更在凉山人民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与革命理想的火种。
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结盟的誓言穿透岁月,化作凉山人民血脉中奔涌的红色基因。春秋更迭,长征精神正如彝海的碧波,始终滋养着这片红色土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同谱写的壮丽史诗,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这片承载过红军长征壮丽史诗的红色热土,始终将传承长征精神作为赓续血脉、砥砺奋进的使命。从脱贫攻坚的战场到乡村振兴的征程,从红色资源的挖掘到文旅融合的探索,凉山人民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着新的篇章。
红色基因铸魂:长征精神融入血脉
在凉山,长征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教科书。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皎平渡、树节渡、洪门渡等渡口,胜利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省凉山境内,5月30日全部离开,历时28天。纵横驰骋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德昌、西昌、冕宁、喜德、越西、甘洛等地,创造了“巧渡金沙江”的旷世奇迹,书写下“彝海结盟”的千秋佳话,发生了“会理会议”等重大事件。
走进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会理教学点,一堂《长征中的会理会议》现场教学课正在进行。学员们站在会理城郊铁厂村的会议遗址前,耳边仿佛回荡着1935年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激烈讨论声。“会议统一了思想,纠正了错误,这正是长征精神中‘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生动体现。”讲解员的话掷地有声。这样的场景,在凉山25个现场教学点、6条红色教育线路上时常上演。
凉山上下将长征精神深度融入党性教育体系。2020年4月省委作出联合共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决策部署以来,凉山彝海结盟分院充分发挥干部教育主阵地作用,挖掘凉山长征文化资源,融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动实践,形成“红军长征+感恩奋进”特色教学体系。已开发15门专题课、31门微党课、12门现场教学课,打造6条特色线路,挂牌25个现场教学点位。三河村、火普村现场教学点入选四川省首批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现场教学点,彝海结盟纪念地、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现场教学点入选四川省统一战线共识教育现场教学点。从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口,到歃血为盟的彝海湖畔;从会理会议的城郊铁厂,到礼州决策的边家祠;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从昭觉的火普村到三河村;从凉山彝族历史博物馆到脱贫攻坚全域实景展示点位;从三线建设的成昆铁路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广大党员干部一次次走进现场,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凝聚起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已累计开展红色教育培训496期,覆盖党员干部3万余人次。一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重走长征路,方知信仰之重。新时代的长征,我们更要脚踏实地,为人民谋幸福。”
同时,凉山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要义。在红色教育培训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彝海结盟”历史佳话,讲述红军与彝族同胞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深厚情谊,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情感共鸣。今天的凉山,以“结盟精神”为纽带,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互嵌交融、携手发展,续写着“彝海结盟”的新时代篇章。
精神火炬燎原:攻坚克难的凉山实践
彝海结盟新寨坐落于北纬28°的川西南高原腹地,地处冕宁县城北部38公里处的二半山区、平均海拔2290米的云岭之间。这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彝家新寨,前身是被称为“海子包包”的原始聚落(彝语“斯达布希”,意为“山泉滋养的福地”),原有36户147人在此繁衍生息,其中9户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精准扶贫的春风为这片土地带来历史性转折——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11月竣工的彝海结盟新寨不仅让全体村民实现整体搬迁,更以“两不愁三保障”的全面达标,助力彝海村当年成功摘掉贫困“帽子”。
焕然一新的结盟新寨镶嵌在群山之间,1600平方米的结盟广场如明珠般点缀寨心,承载着“彝海结盟”的红色基因。配套建设的4处彝家乐、农民夜校、标准化幼儿园及卫生室,构建起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尤为亮眼的是,2017年村民自发组建的“彝之旅”合作社,通过开发红色研学、民俗体验等文旅项目,将传统民居转化为特色民宿,户均年增收突破2万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式发展。
脱贫攻坚期间,凉山州内7万余名帮扶干部和5800余名州外帮扶干部,如同当年的红军战士,用“钉钉子精神”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让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4.8万贫困人口脱贫。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长征精神亦绽放出新光彩。会理市彰冠镇的万亩石榴园里,火红的果实压弯枝头,当地果农创新“套袋留树保鲜”技术,让会理石榴远销东南亚。2024年,全市石榴产量达77.4万吨,产值达63.34亿元,果农收入33亿元以上。2024年“七一”前后,在越西县南箐镇的红军洞,每天到此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群众络绎不绝。“红军洞是我们以零关古道为主线打造的一个点,主要是通过修栈道和观景平台,提升其旅游品位和文化内涵。”越西县文广旅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前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人络绎不绝,成了新的长征路“打卡点”。
这样的故事,在凉山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放眼全州,曾经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启新生活。凉山把发展安置区产业作为根本支撑,建成产业园区38个、帮扶车间13个、其他经营主体22个,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区实现全覆盖,搬迁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牢牢守住了易地搬迁群众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风险底线。
当结盟新寨绘就“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画卷,当越西县的“红军洞”化身红色教育基地,长征精神正通过产业振兴的毛细血管,滋养着大凉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征程。2024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4.9亿元、增长6%,规模居全省第9位。当前,凉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省委赋予凉山建设“两区三地一粮仓”的重要使命,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三大强州战略”,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更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凉山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深挖红色资源: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金沙水拍云崖暖。站在会理市皎平渡观景台前,连绵的群山之间,碧波荡漾的金沙江畔,一段段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仿佛正穿越时空缓缓“走来”。1935年5月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皎平渡会理一侧的中武山洞中指挥红军渡江,从此,中央红军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北移的主动权。
在红军长征途经凉山的行程中,从南向北走过凉山10县(市),一路播撒下红色基因。会理皎平渡遗址、甸沙关战斗遗址,西昌礼州中央红军驻地旧址、黄水塘战斗遗址,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旧址、泸沽分兵遗址、彝海结盟遗址,会东县树节渡旧址,宁南县红九军团堵追国民党湘军隔江之战遗址,喜德县小相岭九盘营遗址,越西县越西革命委员会旧址,甘洛县海棠古镇、清溪道、大树堡等,这些红军长征的印记,培育出了凉山灿烂夺目的红色文化。
一直以来,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凉山积极配合国家、省建设以长征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会理皎平渡遗址、会理会议遗址、西昌礼州中央红军驻地旧址、冕宁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遗址群等建设,开展红色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更好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不断聚焦红色主题、打造红色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出圈、出彩、出新。
当大幕徐徐拉开,鎏金溢彩的彝族服饰纹样在舞台上流转生辉。2019年11月24日晚,在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第五天,民族歌剧《彝红》作为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重点剧目,在金鹰剧院迎来了第100场演出。身着查尔瓦和百褶裙的演员们随着铿锵的鼓点跃动,传统月琴与交响乐共奏出跨越时空的和鸣。这场再现“彝海结盟”、演绎军民情深的民族歌剧,让观众为之震撼,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衰。
文艺创作领域,长征精神催生出一批精品力作。歌剧《彝红》全国巡演超百场,斩获中国歌剧节二等奖;歌曲《情深意更长》摘得中国音乐金钟奖,旋律响彻大凉山;《彝海结盟》在央视播出后,带动彝海景区游客量增长40%。在越西县,《箭无虚发》舞台剧,场场座无虚席。“我们要用艺术的语言,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编剧的话道出了凉山文艺工作者的初心。
近年来,凉山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开发推出长征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其中,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和会理会议纪念地入选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景点,会理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凉山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冕宁县系统开发“红色资源+”系列品牌,打造了一批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先后建成彝海结盟景区、红军文化广场、红军草地公园、结盟新寨等红色地标,打造“彝海景区-冕宁县城-卫星发射基地”红色旅游主轴线,助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65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15亿元。
这片被长征精神浸润的土地上,一幅以红色为底色的时代新篇,正在舒展铺陈。从脱贫攻坚的“硬仗”到乡村振兴的“新考”,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文旅融合的突破,凉山人民用行动诠释着:长征精神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当北斗卫星从西昌腾空而起,当成昆复线列车穿越崇山峻岭,新时代的凉山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跨越更多的“雪山”“草地”,征服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合力绘好具有凉山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金沙江的浪涛永远向前,凉山传承长征精神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