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休闲农业是农业中的旅游业、旅游业中的农业,是两者相互作用、强强联合的旅游新业态。凉山光热资源得天独厚,特色农牧渔业基础好,旅游业正蓬勃兴起,民族风情浓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潜力。2016年全国两会上 ,州委书记林书成提出:在未来五年,要将旅游业打造成凉山首位产业,这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提供了更加有力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目前凉山尚有1618个贫困村、52.83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笔者认为,作好规划,选准项目,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扶贫,是助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及早脱贫奔康的积极路径。
一、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生态休闲农业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落实,是集观光、体验、生态保护和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和消费模式。具有七大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经济功能;增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村容村貌的社会功能;了解农耕文明、学习农牧知识、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的教育功能;保护传承农业文化、民风民俗、民间手艺、古村建筑的文化功能;加强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打造田园山水、推广新型能源的环保功能;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场所和服务,放松心态、缓解压力的娱乐功能;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和蔬果、提供优美自然环境、新鲜空气、宁静空间的养生功能。可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改善农村食宿及环境条件,就地就近转移富余劳动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环境改善优化,是推进市场消费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日本北海道富田农场、北京蓝调庄园都是比较成功的实践案例。当前,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有7种模式29种类型。
二、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可行性
我州是农业大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内外条件充足、市场前景乐观、主体意识觉醒、政策导向明晰。
1、领导重视、长远布局。凉山州确立了“产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的三大发展战略,州委将旅游业确定为凉山的首位产业,成立旅发委,从机制、组织等方面给予了保障。同时在凉山州十三五旅游区发展规划及凉山州脱贫攻坚总体规划中,都明确了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主要任务。州农牧局、州旅游局、州林业局、州环保局、州国土资源局等成员单位均承担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和项目推进任务。
2、政策完善、制度给力。生态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从中央到省、州均出台了支持发展的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意见。农业部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从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势、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号召,要求各地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凉山州相继出台《凉山彝族自治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共凉山州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的决定》和《凉山州生态保护与建设(2015-2020年)推进方案》、《凉山州“1+X”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和措施。同时国家还鼓励地方执行2.5周末休假制度、带薪年休、发放旅游城市生活补贴、对日营业额小于3万元的经营主体减免增值税等系列政策,也必将对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3、特色优势资源得天独厚。一是农牧生态资源丰富。凉山被誉为“天府之国”第二粮仓,是四川省三大牧区之一,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农产品具有“早、优、丰、稀、特、绿”的优势特点,有着“中国苦荞之都”、“中国茧丝之都”、“中国果桑之都”等美誉。二是民族风情浓郁。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独特,每年火把节、彝族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三是交通条件优越。州内外交通方便快捷,已形成青山机场、成昆铁路、雅西高速和通县油路相互交织的立体交通网络。
4、农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日响,多次荣获全国、省级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名优产品等称号。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雷波脐橙等特色水果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安宁河谷已成为四川五大优质花卉主产区之一。马铃薯产业作为我州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蚕桑产业稳中有升,成为全省面积最大、效益最好地区。苦荞常年种植100万亩以上,总产达12万吨,产量约占全国1/2、世界的1/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州注册登记畜牧企业达到49个,年销售畜禽产品12.58亿元,涵盖猪、牛、羊、禽、蛋、奶、蜂、兔等产业。
三、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差距
1、在旅游业产值中占比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为98.28个亿,约占全州GDP的7.5%,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为230个亿,占GDP的17.5%,2016年旅游业总收入为301.6亿元,占GDP的21.5%,产业拉动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已然彰显。但客流量主要集中在春节、火把节、国庆节和彝族年等黄金周,时间节点没有发散。在全州14个A(2A3A4A)类景区中,仅有5个包含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项目。从过夜游客住宿分类来看,星级宾馆占2.2%、投亲友住宿占18%、其他住宿设施占79%。上述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星级酒店数量不多,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乡村旅游住宿有极大空间;二是以农家乐、度假村、家庭旅馆及特色产业为特征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受到大众欢迎,其对GDP的贡献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2、经营主体规模小、数量少、区域差距大,且投入不足
目前,我州生态休闲农业主体还处于家庭式经营、自发式萌芽的初级阶段。全州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昌)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星级农家乐143家(其中5星级4家)。从资金投入看,全州旅游业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3‰的州县两级旅游发展基金迟迟未建立,投入到生态旅游项目资金就更低。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等差异,州内地区间发展呈严重的二元结构,安宁河谷已经走在前列,樱桃、油桃、葡萄、草莓等特色产业效益突出。会理、盐源、宁南、会东等县市逐步跟上。老九县及木里等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缺少规划与投入,基础设施落后,路、电、水、通讯、宿等发展滞后,生态休闲农业还未真正起步。
(三)农产品产业链短、规模小、布局单一
近5年我州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9.4%、4.5%、7.6%,农业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凉山特色农产品”产品销售多处于产品本身和初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目前有企业开发研制石榴汁、石榴酒、桑葚汁等产品,局限于小打小闹,科技含量低,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开拓市场乏力。此外,生态农业与发展旅游没有有机结合。或有农业无生态,或有生态无旅游,农、文、旅未充分融合,没有形成一体化推进模式。
(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群众认识有待提升
我州生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性、服务性、针对性不足。经营者、服务员意识差,技能不足,素质提升途径有限,缺乏职业培训和认定,不能适应新兴消费服务需求。尤其是贫困山区好生态、优生态、原生态,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污染少,作物品质优,民风浓郁,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但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弱,不能适应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之需。
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统筹全州,科学规划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应树立全州一盘棋的观念,统筹编制规划,实现规划引领。当前《凉山州旅游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制定,支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明朗。从州到县宜先摸清家底,明晰资源,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目标,编制项目,衔接政策,做到与贫困村脱贫攻坚规划、全州旅游发展规划、新村建设等相结合,才能实现细化落地。
2、推进生态农业的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严格落实《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设施、中小型灌渠和农田水利的建设;加大节水技术、抗旱产品和喷灌滴灌等技术推广;加大对荒山、黄坡和废弃工矿的土地利用,优选抗旱节水的农作物和林木;加大农村饮用水的标准化建设、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和农业用水的补贴机制。
⑵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依托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生产主体,对蔬、果、薯等重要农作物推广“三品一标”标准化种植技术,推行测土配方、精准施用药、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强化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大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作物在市场的占有比例。
⑶科学发展草食畜牧业。大力推进食草家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施草场轮休保护制度;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扶持力度,推行牛羊圈养代替散养,以秸秆、糠皮、玉米等逐步取代草料;推广“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的循环种养农业模式;落实好新一轮的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对具有特殊功能和退化严重的500万亩草原严格实行禁牧封育。
⑷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增收,“功在当代、利在今后”。在扶贫项目中做好总体设计,达到户户通电、通水,有条件的修建沼气池、太阳能淋浴房、太阳能路灯等,加大对使用新型能源的普及和补贴,减少对森林和草场的过度依赖和索取,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基础上开发金山银山。
3、建好产业基地,凸显品牌效应
⑴做大做强“大凉山”绿色农产品品牌效益。观光旅游是手段,购物消费才是目的。要持续推进“三品一标” (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建设,农牧部门要加强认证后监督和标志使用管理,对认知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和跟踪抽检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介,加大对凉山州特色优质农产品、生态休闲农业资源的宣传推介,在更广领域、更大层面加强“吆喝”力度。
⑵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办证、流转,引进“公司+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电商”等多种经营模式,整合现有水果、蔬菜、粮作、畜禽和水产品牌,培育生态休闲农业的多种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基地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集中开发观光、采摘、娱乐、科普、食宿等综合旅游功能,鼓励经营主体发展创意农业,挖掘农耕文化。
⑶因地制宜选项目,助力精准扶贫攻坚。17县市“十里不同天”,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选准发力点,突出特色。西昌、德昌、冕宁要加大同城化发展、大力推广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档次和规模,集中力量打造2-3个精品项目,整合交叉重复项目,淘汰落后的低产项目。会理、会东、盐源、宁南等县市要做好生态休闲农业的综合功能设计,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休闲发展。其他条件较差的县市,可以先发展核桃、油橄榄、花椒等生态农业,先提高农户收入和基础设施,为下一步休闲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4、强化培训提升,提高服务水平
⑴制定政策,招贤纳士。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特殊的人才引进计划、政策和措施,确保各类人才引进来、用得上、留得住。
⑵分类分层,精准培训。设立州级服务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心,对中高层从业人员实施持证上岗管理制度,对一线服务人员进行服务礼仪和专业知识培训考核。利用旅游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对现有的生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按照“规划层、管理层、服务层”实施分层培训;按照“农家乐、酒店业、餐饮业、观光基地、科普教育中心”等分类培训。
⑶依托高校,培养人才。采取与省内外高校、职高,特别是西昌学院之旅游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向培养、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使农业人才和旅游人才在数量上、结构上和素质上更适合凉山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为建设绿色美丽凉山提供人力和人才保障。
5、全面触网,推进信息化建设
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生态休闲农业相融合。当前是全民旅游和散客时代,据了解,游客中87.6%通过互联网、75.2%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获取旅游信息。要充分重视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的宣传、销售、消费模式,加快我州智慧旅游(生态休闲农业)的官网、微博、微信平台建设。加紧实施“光网凉山”、“三网融合”、“宽带乡村”建设,实现景区WiFi全覆盖。利用“携程”、“去哪儿”、“途牛”等著名旅游网站,做好凉山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项目宣传推介。
⑵加快发展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智慧凉山.云上西昌”建设,建立凉山云技术中心和灾备中心。提高以西昌为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交通、食宿、天气、金融、购物、投诉等一系列的周边服务产品。
⑶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加大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电商巨头合作,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带动特色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提升“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省级现代化的物流试点示范区、物流枢纽、物流中心和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减少农产品路上时间和降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