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背景
欢迎来到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周燕 李宇林:弘扬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此文获“奋进百年路,再启新征程”征文一等奖)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02日   共浏览2370次

内容提要:冕宁县是革命老区,“彝海结盟”是中国革命史上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彝海村是彝海结盟遗址所在地,近年来,彝海村依托红军长征过冕宁和“彝海结盟”这一重大史实以及建国以来冕宁县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和凉山州委党校、冕宁县委党校共建共联,开展红色革命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促进当地基层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使当地彝族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走好文化兴村之路,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弘扬 红色文化 推动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指明在乡村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下一阶段我国乡村振兴将在提质扩面方面发力。

“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生态宜居之形,更要铸乡风文明之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红色文化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人民性和时代性要求,是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进入新发展阶段,乡村更是大有可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凝聚奋进力量,是激励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广大农村群众同甘共苦、建设美丽乡村、共创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冕宁县是革命老区,“彝海结盟”是中国革命史上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彝海村是彝海结盟遗址所在地,近年来,彝海村依托红军长征过冕宁和“彝海结盟”这一重大史实以及建国以来冕宁县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和凉山州委党校、冕宁县委党校共建共联,积极参与各个培训班次的红色革命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为培训班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参与情景模拟教学,充当群众演员等,当地彝族老百姓不仅经济上创收,同时思想上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极大涵育了乡村文明新风尚。在打造现场教学点的过程中,当地基层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彝海村面貌焕然一新,当地农民群众在创建“四好”活动中积极性很高,激发了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如今,彝海村更是朝着坚定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一、依托红色资源,创新基层治理,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核,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彝海村和凉山州委党校、冕宁县委党校共建共联,通过打造“彝海结盟”红色革命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推动基层组织创新社会治理,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彝海村两委主动对接州委党校和县委党校,积极为现场教学提供后勤保障及相关服务工作。通过村两委的宣传和鼓励,当地彝族老百姓踊跃为现场教学做好服务保障,提供情景剧道具马匹、彝族服装、红军粗粮等,同时,村两委挑选一些汉话流畅、比较善于和人打交道、见过一定世面的彝族群众参与情景剧表演,充当群众演员。通过参与现场教学,当地老百姓不仅在经济上创收,同时在思想上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彝海村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通过脱贫验收,但在产业发展、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积极进取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两委通过和凉山州委党校、冕宁县委党校共建共联活动,总结社会治理经验,从“彝海结盟”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中提炼出艰苦奋斗、民族团结等精神,结合“两教两促”树新风活动,在彝海村掀起浪潮,开展感恩教育、素质教育,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促进思想脱贫和精神脱贫。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涵育和提升了当地的乡风文明。目前的彝海村,“四好家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创建和移风易俗,早已形成常态化推进工作,全村村民逐步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观念,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已经养成,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崇尚科学、诚信友善、文明健康、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深入人心。如今每到一户农户家,入户路、院坝、室内干净整洁,卧室里的被子折迭整齐,住房内均没有炉灶,过去家家户户都设有火塘、立有三锅庄的现象再也看不到, 曾经农村常见的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完全绝迹。

(三)充分利用州委党校和县委党校在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承办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班,提升冕宁县、彝海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6年至2020年5年间,冕宁县委党校承办党性教育对外培训班共87期,培训人数4218人次,其中包括中国国家行政学院(香港)工商专业同学会西昌高级研习班、中国国家行政学院西昌老挝县委书记班等跨境专题培训班。

(四)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冕宁校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扩大冕宁县、彝海村的影响力,县委党校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冕宁校区建设为契机,认真拟定发展定位,坚持立足冕宁、联动周边、面向全省、走向全国发展,拟将凉山分院冕宁校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全省一流、川滇结合部一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力打造红色党性教育品牌,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二、激活红色基因,优化产业结构,助推乡村产业新兴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产业是一条重要渠道,一方面,发展产业为红色旅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更能优化红色旅游产业结构。

(一)彝海村以文旅深度融合优化红色旅游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激活红色基因,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连接点,打造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乡村振兴产业新兴旺。彝海村盛产土豆,2018年以前,村民们除了将少量的土豆摆在彝海湖边杂乱零散地进行烤卖外,其余大量土豆因无法销售而烂熟在地。2018年四川能投彝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彝海公司)成立,村两委借力彝海公司对彝海景区的开发打造,将原“海子包包”村从一座山中贫困小村变成了当地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结盟新寨”。利用当地盛产土豆的优势,在彝海景区开发“土豆宴”并对游客进行推广。2018年5月,彝海景区结盟新寨成功推出特色“土豆宴”。 “鱼水情深”、“结盟土豆”等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土豆菜品好评不断,迅速成为网红菜品,同时也成为到彝海进行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各培训班次体验“红军餐”的必备课目。彝海特色土豆餐厅仅2018年就在彝海村采购土豆约50000斤,当地土豆供不应求。小小土豆,实现了村民致富、游客满意、公司增收的经营目标。

(二)彝海村立足当地实际,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入股”的模式,制定了农牧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流转村民土地种植706亩高原优质红花椒,截至2019年12月,示范种植基地30亩长势良好,且已挂果,收益4200元。同时,试点发展林下养殖,打造生态食用鸡品牌“结盟鸡”,林下套种南瓜、大豆等作物,增加产出。在此基础上,要求每户农户根据自身实际参与1至2项产业发展项目,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2020年以合作社牵头,村集体和村民出资入股各占50%,盈利各占50%,同时将管理权全部交由出资入股的村民,将集体收益的15%作为管理分成划分给入股村民,最终分配比例为集体占35%,入股村民占65%。通过发展村级经济实现结盟新寨的产业转型,带动村民致富,助推乡村产业新兴旺。

(三)彝海村与彝海公司不断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彝海景区开发和结盟新寨建设,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动该村114户442名老百姓共同参与经营,获得租金、就业及经营分红三方面收益。同时,彝海公司通过派驻驻村干部深入了解彝海村基本现状和发展优势,按照基层党委政府“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求,通过景区营销与经营性项目的进一步投入,为彝海结盟新寨搭建平台接入电商渠道解决当地优质农特产品销售问题;发展观光农业解决农作物培育期收益问题;进行土地改良,种植结构优化,发展高附加值有机蔬果种植、生态养殖解决农产品利润率低问题;实实在在的为景区周边村民搭建以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种种措施和平台,使村民自有资产及集体资产增值增收,截止2020年底,已开发农特产品30余种,逐步形成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稳定增收。

(四)彝海村在彝海景区创A工作中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景区创建工作,在帮扶单位和公司的帮扶支持下,工程建设期间共解决当地村民2100余人次就业问题,运营期间解决就业岗位14个,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截止2019年底,实现人均年收入增收500余元,实实在在实现以产业扶贫富民的目标。

三、整合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提升乡村宜居新风貌。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发展红色旅游,应与美丽乡村建设同频共振,以当地红色文化遗迹遗址保护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在带动乡村建设的同时,提升乡村宜居新风貌。

(一)彝海村以“依托景区开发助力乡村振兴”为发展理念,秉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与公司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各项事业发展。用好军队援建项目,盘活企业支持资金,将该村2组打造为彝家旅游新寨——“结盟新寨”,大力发展民宿旅游。让青山绿水、革命情怀、文化魅力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满足多样性的旅游市场需求。“结盟新寨”位于彝海村2组海子包包处,是在原有旧址上经过拆旧按乡村旅游标准进行全方面打造新建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新寨,新寨建筑风格融合了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采取主体住房与畜圈别居而建的方式,将畜圈远离人居集中修建,其他功能房依主房而建,既改变了以往牲畜混养、人畜混居的状况,降低了疾病的交叉传染几率,又达到了污洁分离、干净卫生的目的。走进结盟新寨,一排排以红、黄、黑配色为主的新瓦房映入眼帘,建筑上绘有云朵、火焰等代表民族图腾的图案,体现出鲜明的彝族特色。新寨集住宿、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36栋民房、1栋幼儿园综合体和4栋彝家乐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丰富了当地旅游内涵,让当地人民群众搭上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快车,是民族团结创建融入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成为全县民族团结事业的一块样板。

(二)红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和难于复制的宝贵财富,彝海村两委抓住当下文化自信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潮流契机,提升和强化遗产保护开发意识,高度重视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彝海村借助彝海公司在彝海景区的建设项目支持,对当地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修缮保护,进一步完善经典红色景区基础设施,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推进乡村公共卫生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实落地,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目前,彝海村内包括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在内的修缮保护包括:大草坪道路改道及植被恢复、核心景区及文物保护地三线下地、环湖道路修缮及观景平台修建、出水口景观恢复、结盟井景观修复、景区管理用房修缮改建、厕所改建、园区内的标识标牌新建和维修8个项目,为打造“红色+培训研学”等文旅融合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整合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革命先烈的故事。彝海村依托当地红色遗迹遗址开展讲红军故事、喝结盟泉水、唱红歌、跳彝族达体舞(团结舞)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让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让游客参与干彝家活、宿彝家屋、吃彝家饭、享彝家乐等农事体验和彝居民俗生活体验,在扩大当地旅游空间的同时,增加本地群众就业,实现人民增收,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