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背景
欢迎来到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程力岩 蔡莉英 胡 澜:彝族聚居县“一村一幼”实施情况调查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此文获机关党建理论研讨二等奖)

发表日期:2018年07月12日   共浏览1206次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人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开始赋予人以文化生命,其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奠基”作用。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为补齐基础教育短板,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州委、州政府决定从2015年秋季起,在全州大力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彝区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奔跑。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对彝族聚居县“一村一幼”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一村一幼”计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现代教育视野中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西方国家基础教育延伸战略的主攻方向。”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功利固结,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前教育经费占全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9%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基本需求,但当前,我国这一数字一直保持在1.3%的水平,况且原本有限的财政投入,大部分还流向了城市幼儿园。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更为困难和滞后。学前教育在大凉山腹地农村呈现规模性空缺,大多在中心乡镇才有幼儿园。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偏远乡镇学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则导致中心乡镇学前班爆满而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学前教育的缺失和低水平,导致彝区孩子在教育起跑线上开始出现大规模掉队。

凉山州委、州政府借鉴乐山市“一村一幼”建设的成功经验,继《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2015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学前教育发展做出了重点安排,决定在彝区十县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并逐步在全州推开。截至2016年6月底,已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2319个,设立班级2930个,总共招收幼儿95949人,选聘辅导员5805人。其中,彝区十县幼教点共1776个,开办率达到80.84%,开设班级共2196个,开班率为63.32%,招收幼儿共74790人。计划到2018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75%以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凉山把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作为扶贫攻坚重中之重任务来抓,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对补齐学前教育短板,从根本上解决凉山农村学生语言障碍和“入园难”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州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凉山追赶跨越、转型提升,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具有重要且深远意义。

二、美姑县经济发展与“一村一幼”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概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大凉山黄茅埂西麓,是凉山州乃至四川进入重庆、云南、贵州的出境县之一。居住着彝族、壮族、羌族、苗族等10多个民族。2015年底,全县总人口25.9万人,其中彝族25.71万人,占总人口的99.3%。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等原生性因素和毒品、艾滋病等衍生性因素的相互交织影响,美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持久、深、广而难于治理,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

图一 2015年美姑县各项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支出

据调查(见图一),美姑县201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9809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967万元。财政总支出193923万元,教育支出40765.6万元,占总支出的21%。其中用于学前教育资金投入2328.5万元,占教育总支出的5.7%,小学教育23720.1万元,占58.19%,初中教育6101.6万元,占14.97%,高中教育2456万元,占6.02%。

(二)“一村一幼”实施情况

自2015年10月全面启动“一村一幼”工作以来,美姑县相继出台了《美姑县学前教育村级幼儿教学点管理办法(试行)》、《美姑县“一村一幼”管理方案(试行)》、《美姑县一村一幼4-6岁学前教育主题活动设计(试用)》、《美姑县“一村一幼”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等文件,对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卫生安全等管理,教学的主题活动及要求进行了具体细化。通过使用村活动室、租用民房、整合闲置校舍资源等方式,加快“一村一幼”幼教点建设。

图二 凉山州、彝区十县、美姑县“一村一幼”成效对比图(截止2016年6月底)

见图二,目前美姑县已建成“一村一幼”幼教点234个,249个教学班,招生8470人,配备辅导员498名(中途陆续考调和辞职36人),全县“一村一幼”覆盖率已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6.57%。

见图三,美姑县“一村一幼”234个幼教点中利用闲置校舍的有63个,利用村活动室的有136个,租用民房的有29个(其中采红乡竹局村用村活动室和租民房各开设了1个班),使用其它闲置公共用房的5个,还有2个幼教点因安全隐患正在限期整改。

剩余的56个村幼教点(其中16个村没有具体的教学场所)将在2016年10月开班(另在已办的村增设6个班),目前正在开展160名辅导员的招录(55个新开设的村每村2名共110名,新增6个班12名,初招因离职等原因减少的36人,另有觉洛乡则俄村由村两委自行招录2人)和前期准备工作。随着这56个幼教点的设立,美姑县“一村一幼”覆盖率将达到100%,全县村幼教点在园幼儿数预计为11000人左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以上。

三、美姑县“一村一幼”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分析

随着“一村一幼”的大力实施,美姑县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学前教育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幼儿入园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美姑县仍然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资源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州内各地区之间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差距较大。州内教育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以西昌市为中心的安宁河流域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而地处“老凉山”的美姑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场所几乎都是由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后进行使用,教学设备和器具陈旧且单一。二是受山区因素的影响,多地交通不便,许多幼儿家庭距离村上的幼儿园较远,上下学要走几公里的山路,花费时间长且需要家长接送,因部分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不够,致使幼儿入学率未全覆盖或是超龄现象严重。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彝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仍停留在普九工作及扫盲工作上,学前教育的投入有限,且有限的教育经费在用于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福利待遇等多项开支后,用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经费就更显得捉襟见肘。

(二)师资力量不足,能力素质偏低

美姑县“一村一幼”实施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能力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彝汉双语专业的教师相当匮乏。受彝区传统观念的影响,彝区人口出生率相对较高,致使彝区学前师资补充的速度滞后于幼儿入园率增长的速度。二是师资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彝区部分幼儿师资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和培训,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师资引进难,流失快。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气候条件恶劣、经济文化落后、工资待遇偏低,优秀人才不愿意到该地区工作,师资引进上非常困难,保留现有人才上更是难上加难。

(三)教学质量不高,忽视民族文化

在彝区幼儿园,由于教师专业化程度差距大、幼儿园设施不齐、场地不足以及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幼儿教育质量不高。一是教学活动形式及方法单一。彝区幼儿园教育主要还是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活动形式多为集体教学,鲜有小组合作、个人探究等其他形式。方法上拔苗助长,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自身体验,“小学化”倾向严重。二是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彝区本身就具有文化优势,有着丰富的彝族自然资源和彝族文化资源,其传统的文体活动更是互助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彝族先民的辉煌历史和生活习惯,融注着民族的性格,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特色,对乡土知识和乡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

四、关于推进美姑县“一村一幼”的对策建议

推进美姑县“一村一幼”计划的有效实施,政府、学校、社会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在政府领导、学校管理、社会参与下,实现彝族聚居县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明确教育观念,加强教育监督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与教育管理,是推进“一村一幼”计划的重要前提。一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明确“一村一幼”计划对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将“一村一幼”计划落到实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20)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从儿童早期着手,培养、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二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尊重儿童教育和成长规律,坚决抵制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防止幼儿“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三是加强教育监督。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功能,对“一村一幼”实施中的教育管理、安全防范、安全隐患、保教质量、环境卫生、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并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二)健全经费机制,加大幼教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一是政府要切实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各级政府要确定各村学前教育生均成本,并在区域内逐县、逐村核实财力,确定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落实“一村一幼”实施情况。二是要为民族地区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如通过对闲置校舍、闲置民房、村活动室等房屋的改造、扩建,为幼儿提供相对舒适的学习环境。三是积极扶持引导社会各级力量出资办学,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土地使用、建设规费、税收减免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联系慈善机构捐资助学,联系无息借贷基金,投资建园。

(三)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幼”计划有效实施的关键,更是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水平的迫切需求。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贯彻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制度和幼儿教师聘任制度,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二是做好幼儿教师在职培养培训规划,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园本教研相结合等方式,优化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着重培养一批彝汉兼通的双语教师。三是提高幼儿教师福利待遇,解决好幼儿教师在工资、职称评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以留住和吸引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四是充分组织和利用发达地区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口支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城镇幼儿教师、高校师范毕业生到民族地区支教或从事幼教工作等。

(四)利用地方优势,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民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更应是“一村一幼”计划实施中重点落实的一项主要内容。与发达城市学前教育相比,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环境的创设上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农村独有的乡土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加强学前课程文化建设。通过开设贴近生活的民俗课程和双语课程等多样化课程,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二是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学前教育必须是家、园结合的教育,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一方面通过宣传与教育,逐步转变家长封闭的思想观念,使其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了解,实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从而发挥二者的文化传承功能,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系统。

 

“今日之儿童,明日之栋梁”。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终身教育的奠基基础,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尽管“一村一幼”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啃得都是“硬骨头”,但在经济贫困、文化落后、政府职能缺位等多因素交互影响的彝族聚居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必将对改善该地区幼儿的生存环境,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推动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承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精髓,促进民族团结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